我們曾經(jīng)這樣生活過 四位廣東攝影師 眼中的改革開放

[日期:2025-03-03] 作者:地理組 次瀏覽 [字體: ]

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描繪廣東,“改革開放”可能是最合適的。因臨近港澳,得風氣之先,廣東遂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和試驗田。在改革開放這一宏大敘事中,有四位長期在廣東生活的攝影師——王凡、何煌友、張新民、占有兵,他們持續(xù)、深入拍攝了企業(yè)家、深圳、打工者、股市等主題。這些珍貴的影像記錄,不僅濃縮了改革開放的經(jīng)典事件,也喚起了人們漸漸遠去的時代記憶。

1997年 棚戶區(qū)打工者
深圳寶安區(qū)沙井街道萬豐村棚戶區(qū),10平方米的房間,住了10戶人家,其中有5對夫妻,1對姐妹,4對朋友,一共20人。5張上下鋪的木架床,密密匝匝地靠墻擺放一圈,每個鋪位睡兩人,中間放一張小方桌。這個棚屋區(qū)位于萬豐村邊沿,一共有93間這樣的棚屋,一間又一間地緊挨著,順著一條污水溝連成了一條街。按照平均每間20名住戶計算,93間棚屋住了約1800人。他們都是從內(nèi)地來深圳的打工者,其中90%來自四川。攝影/張新民

1978年,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。這一劃時代的重大事件,改變了國家和個人的命運。

那一年,王凡還在河南上初中;何煌友在廣東寶安縣(深圳前身)文化館做專職攝影;張新民還在四川德陽;5歲的占有兵,則在湖北襄樊市的農(nóng)村玩泥巴。

(該文轉(zhuǎn)載自中國國家地理網(wǎng)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刪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