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 > 德育之窗 > 師德師風 > 新聞內(nèi)頁

經(jīng)風雨,見彩虹——李嘉誠的“父教”故事

[日期:2017-04-26] 作者:德育處 李卉 次瀏覽 [字體: ]
  1940年冬天,李嘉誠一家離井背鄉(xiāng),逃至香港。流離失所來到異地,是李嘉誠生命中第一次轉(zhuǎn)折,也是他經(jīng)歷人間苦難的開始。香港,那是一個“金錢至上”的社會,初到香港的李嘉誠茫然了,舉目看到世態(tài)炎涼,心里產(chǎn)生很多感想,童年時五彩繽紛的夢想和天真被現(xiàn)實粉碎了。但是盡管有糾纏不清的困惑,李嘉誠并沒有失望,沒有失去信心,還是充滿斗志地實現(xiàn)自己學業(yè)的理想。
在親友們的幫助下,李嘉誠進入香港的中學繼續(xù)初中學業(yè),清一色的英語教材使李嘉誠內(nèi)心復雜世界又添一份學業(yè)上的惶恐不安。雖然困難重重,但對于生性倔強、做事從不半途而廢的李嘉誠來說,這是一次極好的應戰(zhàn)。李嘉誠起早貪黑,抓住點滴時間補課,漸漸地,終于跟上了班里的學習進度。
  然而正當李嘉誠躊躇滿志、刻苦學習的時候,一個巨大的不幸降臨到李氏一家人頭上。父親李云經(jīng)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,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,一邊拼命溫習功課,他想讓學業(yè)有好成績使父親高興。貧病交加、臥床不起的父親,視李嘉誠的學業(yè)比自己生命還重,他多次囑咐李嘉誠千萬別讓為父的病情耽擱了學業(yè)。為了不使兒子失學,這個尊敬的父親將自己的藥錢存下來,供李嘉誠讀書,由此以往,父親的病愈來愈重,李嘉誠至今還記得,自己每次去醫(yī)院給父親送飯,父親不是抱怨太多太好,就是將飯盒中的菜塞到李嘉誠的嘴里。
  在如此生活重壓下,李嘉誠仍然未放棄自己的理想,更加拼命學習,終于“后來者居上”,名列前茅。但是,父親還是離他而去了。臨終前,父親喘息著,用盡力氣抓住兒子的手,嘴里喃喃叮囑李嘉誠要有勇氣,好好做人,說:“阿誠,阿爸對不起你……”還在為自己優(yōu)秀的兒子學業(yè)將從此中斷而遺憾。
  父親去世以后,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,用他稚嫩的肩膀,毅然挑起贍養(yǎng)慈母、撫育弟妹的重擔,開始了他的奮斗。首先,他在舅父的中南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。李嘉誠來到這里,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,見機行事,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后一個離開公司。
不僅如此,在端茶倒水期間,勤勉而靈巧的李嘉誠不放棄任何一個吸取新知識的機會,他有著遠大的理想,那就是將來自己創(chuàng)業(yè),出人頭地。他在很短的時間內(nèi)逐漸掌握了鐘表的裝嵌、修理以及各款鐘表的性能和特點,因此,很得身為老板的舅父賞識。李嘉誠的記憶力非常之好,在端茶倒水招待顧客期間,以及在鐘表店當?shù)陠T的時候,他漸漸學會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,并知道怎樣真誠待人,獲得顧客對自己的信任。所到之處,他會將自己聽到生意上的訣竅一一默默記在心里。
  這時的李嘉誠只有初中文化程度,甚至連初中都未曾畢業(yè),即使他在人前再勤奮,再平靜地干活,但內(nèi)心深處活躍著的是父親的遺愿和寄托,是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進取心。勤奮努力的李嘉誠,以他小小年紀少見的毅力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之后,仍不忘堅持自修,至深夜才睡,從不懈怠,往往累得連走路的力氣也沒有,但他心里始終孕育著一股斗志。
李嘉誠成功了!他被譽為“龍種”、“超人”??墒俏覀兏鼞溃罴握\今日的成就大多數(shù)靠他從書本中得到,是他父親引導他進入書的殿堂,是他父親至死念念不忘兒子的學業(yè),親子之間更容易溝通,父親的精神將伴隨孩子終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