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治-法治-自治 ——班級管理三境界的探索與反思
[日期:2015-11-23] | 作者:德育處 2066 次瀏覽 | [字體:大 中 小] |
班主任,天下最小的主任,卻擁有天下最大的世界,因為它承載著眾多孩子心靈的夢想,而班主任工作事無巨細,瑣碎繁多。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,學生的思想紛繁復雜,學生的信息包羅萬象,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。我認為:做好班主任,搞好班級管理有三種境界,一是基于儒家文化的“人治”,強調班主任的個人魅力與權威意志;二是基于法家思想的“法治”,強調班級規(guī)章制度建設對學生的約束與管理;三是“自治”,基于道家思想的“無為而治”,強調班級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,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管理、自我約束、自律發(fā)展。下面從這三種管理境界的角度對班級管理的方法讀點體會,以就教于各位同仁,與大家共勉。
境界一:人治——事必躬親,引導督促
初當班主任,大多選擇的是這一路線。尤其是對高一年級的班級管理更傾向于此。這種人治的管理模式也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班級管理,它強調班主任是權威、發(fā)號施令者;學生是服從者、被動接受者。班級管理模式是注重管,疏于理;注重人治,少德治;注重急功近利,少長遠眼光。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班級管理會有初步的成效。尤其是“嚴厲、兇狠”的班主任,能讓學生在敬畏中無條件地順從。我就是這樣的班主任。在這種管理模式下,班主任往往疲于應付,學生也叫苦不迭,造成師生關系的隔閡與緊張,更不利于班集體建設與學生的個性發(fā)展。
不可否認,班主任工作非常繁重,特別是初當班主任,對于班級管理事事過問,凡事包辦,對學生以命令和管教為主。班級事務需要處理,老師家長需要聯(lián)系,安全事故需要防范,學生成績需要考慮,文體比賽參加,評比考核需要注意等等,日復一日,身心疲憊,班級日趨穩(wěn)定,付出總有回報。但凡不在場時,比如臨時開會,班級的自修紀律就不盡人意,通此情景,逮住幾個學生,批評教育一番。學生看似信服,更多卻是口服心不服。一有空當,調皮學生擾亂紀律現(xiàn)象復燃如初,有時像“保姆”,苦口婆心,千叮萬囑,有時像“警察”,威嚴指責,簡單懲罰,有時像“消防員”,萬分火急時來趕場??傊?,凡事都一管到底,缺少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的人文教育,一定范圍內只能保證短期的班級平穩(wěn),也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,不利于班級的自主發(fā)展。
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班級管理滿負荷工作,有部分班主任感到工作被動和煩心,對自己的工作表現(xiàn)出一定的懈怠和應付心理。既然無法逃避,那只能想著法偷懶了,于是也就有了“扮”主任的出現(xiàn)。所謂扮,就是扮演,說得不好聽就是裝,做樣子、走過場。就像一些歌手在舞臺上的假唱,表面看激情四射,實際卻是光張嘴不出聲兒。“裝”主任的主要表現(xiàn)是:出勤不出力,作秀不辦事。比如有的逢班會才到班里轉轉,遇活動也就是到操場站站,有檢查才下去看看,出了問題才知道其實早該談談;有的班主任說話辦事風風火火,班級活動熱熱鬧鬧,宣傳造勢轟轟烈烈,最后結果卻平平淡淡……扮演的成分多,真做的實事少。在此又不能成為“搬主任”,工作一般能成為搬主任照搬經(jīng)驗,如借鑒別人的管理經(jīng)驗和方法。把對一個班級有效的方法搬到另一個班級,不一定同樣有效,對別人的東西不加考慮,一味地實現(xiàn)“拿來主義”,效果并不會很好。在班級管理中,很多班主任習慣把領導、家長當成秘密武器、尚方寶劍,動不動就搬領導、找家長,學生稍有問題就搬來校長說事兒,一犯錯誤就拿家長當擋箭牌——“去,把你家長叫來…‘我管不了你了,讓校長管你吧” 語氣霸道,方法粗暴,搬來了救兵,卻也搬走了班主任的威信,最后往往是越搬亂兒越多,越救事兒越大! 犯點兒錯是正常的他們最忌諱別人揭自己的傷疤和不光彩的過去,并且非常反感拿他們與別人進行比較。然而有些班主任,在處理問題學生時,經(jīng)常戴著有色眼鏡,恨不得把他們所有的過錯都找出來:“如此這般搬老賬、揭舊傷、亂攀比,傷害了學生的自尊,澆滅了學生的希望,結果往往適得其反,學生破罐子破摔,越摔越破。
再次,不要成為“板”主任,在傳統(tǒng)的師生關系中,老師是權威,而班主任更是權威中的權威,學生則處于被動的支配地位,要聽老師的話,要服從班級管理,不能有所反抗?!肮靼舫鲂⒆?,嚴師出高徒”,為了所謂的師道尊嚴,我們的一些班主任經(jīng)常是整天板著臉,一副高高在上、唯我獨尊、冷冰冰的形象;班級管理制度太死板,一套方法用好幾年;班內有啥事兒都是班主任一個人拍板——把班主任當成了“板”主任。
對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學生來說,“板”主任無疑是不受歡迎的。這種“板”化的思想和做法,極易引起學生反感,加深師生間的隔閡。如果學生有話不敢和老師說,有事不去找老師幫,有建議不想給老師講,可以想象,這樣的班級究竟能獲得多大的發(fā)展,這樣的老師還會有怎樣的威嚴!
其實,教育工作關注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,是學生最純最真的心靈。當好班主任,人治模式他有可取的一面,如果班主任注重個人人格魅力的修養(yǎng),注重道德感化的教育,與學生亦師亦友,保持適當距離,切忌去裝去搬做樣子,而應該滿懷激情想方設法主動地、創(chuàng)造性地開展工作,讓學生信服,對班級的穩(wěn)定發(fā)展也有促進作用。但從班級的長遠管理來說,缺少理性與情感的人治只能馴服學生,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心靈互動。達到真正管理班級到位情境
境界二:法治——班規(guī)制度,有法必依
無以規(guī)矩,不成方圓。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(guī),班有班紀,說話做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規(guī)則。青春年少、活潑沖動的中學生需要規(guī)則的約束和規(guī)范。班規(guī)制定出來,使之成文,班級成員無一例外都要遵守。對于違反班規(guī)的學生按照規(guī)定給予相應的教育和懲罰。這種法治的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約束行為,強調的是紀律服從。對學生有一定的威懾力,為班級的穩(wěn)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。但時間長了,違紀的學生接受懲罰與教育變成家常便飯,往往明知故犯,故伎重演。對于這部分特殊的學生,班規(guī)作用甚微。而且班規(guī)的運行過程中硬性要求、剛性指標太多,缺少了溫情與思想教育。讓學生從表面的遵守到內心的抵觸直至最后效果不盡人意。學生個性不一,表現(xiàn)不一,班主任難以完全公平公正地以班規(guī)約束每一位學生,導致班規(guī)實施過程中的真空現(xiàn)象。
比如,有的班規(guī)要求:上學遲到一次,要說明原因;遲到兩次,要寫說明書:遲到三次,要公開檢查。對大多數(shù)學生有一定的約束力,但對于懶散成性、隨心所欲的學生來說,遲到不可能僅止于三次。寫說明書、公開檢查成了形式化的任務時,該規(guī)定已經(jīng)對這些學生失去了約束力。到那時,班主任可能會加重懲罰,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和對立。還比如:作業(yè)拖拉成習慣的學生即便按班規(guī)罰抄幾遍,他也不一定會按時完成。甚至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當面督促強求完成才行。而且罰抄有變相體罰之嫌,應慎用為好。對于大多數(shù)班級成員來說有相當?shù)募s束力,但對于部分學生還要做好相應的長期教育,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,依靠家長的力量共同督促教育才是明智之舉。
當然,班規(guī)在引導督促班級成員遵守紀律、控制言行、養(yǎng)成習慣方面有一定的作用。如果班主任注重對學生規(guī)則意識的培養(yǎng),輔以耐心智慧的教育,那么法治的效果會更令人滿意。關鍵是硬性的規(guī)則往往懲罰過多,少了合情合理的情感教育與思想教育。因此,法治模式也應適時修正與完善,更需要班主任因班因人因事做相應的教育。為了達到更好,盡善盡美的教育,這就要第三個模式。
境界三:自治——班級文化,潛移默化
“無為而治”,是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?!盁o為而無不為”的主張形似消極,實則是積極的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。班級的“無為而治”,追求的是班級的自主管理,班主任“放手”讓學生自我管理——自治。這需要不斷地提高學生自主管理的水平。而班級文化是實現(xiàn)這一管理模式的最佳途徑。什么是班級文化?它是在師生共同交往、交流與融合中形成的價值觀、社會輿論、群體意識、團隊精神和行為規(guī)范的總和。即良好的班風。班級文化營造了一個非常和諧的學習、生活氛圍和共同奮斗的精神領地,有著強大的凝聚力。在這一文化管理階段,它以內在的激勵為主導,追求的是每個人自覺主動地做好每件事,真正實現(xiàn)同心同德,進而使班級成為有思想有靈魂的有機生命體(我們要有魂成團隊,無魂成團體),班主任、學生、班級持續(xù)進步、和諧發(fā)展。也同樣體現(xiàn)了科學發(fā)展觀。
班級文化有形亦無形,小到班級教室的環(huán)境布置,大到班會、運動會、考試等精心的策劃、安排,甚至學校的規(guī)章制度、學校的文化特色都是其中的內容。當然,還有班主任自身的個性魅力?!捌渖聿徽?,雖令不行;其身正,不令而從?!边@些都在有形無形當中形成了班級的文化氛圍。班級文化的形成是長期的,它需要班主任的長期引導,需要激發(fā)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。
比如,針對考試成績引導學生寫自我反思書,分析得失,總結經(jīng)驗、教訓。由班主任存檔,以便日后借鑒應用。這種做法的目的是激發(fā)學生的自省意識,注重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。還比如,利用放學前的“三分鐘靜思”,反思一天學習的得失,與同學交往的得失,回家后的打算與安排等。在靜思中讓學生找到不足,以達到揚長避短、自我修正完善的目的。還有,教室的環(huán)境布置,張貼富有激勵性的標語,定期出好黑板報,發(fā)揮板報的育人功能。有條件的班級配上書柜,定期寫讀后感,構建書香班級等。只要用心,班級的每一事每一物都能發(fā)揮其文化育人的功效,長此以往,將會深入人心。
班級文化的建設是循序漸進的,是春風化雨的,考量的是班主任的耐心與智慧,班主任要學會放權,要做好引路人、指導者,甚至導演,旨在讓學生多一些自我學習、自我教育、自我展示的機會。這樣才更容易在長期的班級學習生活中形成班級的文化氛圍,一旦形成,班級成員將會尋找到歸屬感、幸福感、上進感,并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呵護班級、珍惜班級的榮譽。班主任將更多地從幕前轉入幕后,輕松很多。而這對班主任的要求更高了,班主任要有更多的智慧與辦法來激勵學生自我管理。
王國維曾在《人間詞話》中說,成大事做大學問都要經(jīng)歷三種境界:第一種境界是“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;第二種境界是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;第三種境界是“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”。班級管理的三境界或許與此類同。班級管理三境界之間并非完全孤立的,隨著班級管理的成熟,三者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關系,那將是非常和諧的班級管理之道。時代的發(fā)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。作為班主任,我們只有不斷學習,端正態(tài)度,擺正關系,找準位置,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班主任。愿與全體班主任共同努力追求之。